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电子邮件
网站首页 廉政要闻 图片新闻 执纪审查 廉政文化 工作动态 政策法规 信息公开
 首页>>新闻系统>>廉政文化>>正文
2014年天水市纪检监察理论研讨成果选登之一:
发布时间:2014-11-05 10:12:38  来源:天水市纪委教育调研室  作者: 阅读次数:
 

                      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文化思考
                                 

                            天水市纪委  李斌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强基固本的重大决策;也是引导干部优化思想作风,践行宗旨意识,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体现着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种文化思维和文化追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1871年对“文化”概念做过一个相当经典的定义。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由此可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的另外一种具体表现。
  
一、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但作出了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就蕴藏在我国优秀传统的“民本”思想文化之中。把群众作为治国理政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因素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早有体现。儒家经典《尚书 禹谟》载“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德政追求者为何?即兼顾统治者利益之时,要承担起养民的责任。此种论述,绵亘中国历代。“为国之要,首在养民”。区分德政和暴政的落脚点在于是不是养民,德政是要养民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获取民心是长治久安之要,只有获取民心才有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民众支持又是获取民心的前提。《尚书 五子之歌》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孟子 离娄上》中也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另一位儒家学者荀子就说的更为清晰:“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己,不可得也。”(《荀子 君道》)荀子在《王制》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之所以受到世世代代的推崇,除了他在文坛的名气之外,最关键的是当他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关心群众疾苦,用自己的知识、能力为地方百姓做好事。从驱鳄祭天、为民请命,到关心农桑、请置乡校,都是为民利民之举,因而得到民众的爱戴。另外,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史》中,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两《唐书》等十九史为循吏、良吏240人立传,他们之所以被后人立传传颂,名留青史,就是因为他们为民办实事,为民排忧解难而彪炳千古。可以说,在我国春秋时期,中国人就打破“天”的权威,对人的力量以及人在社会和宇宙中的地位作了一次反省,从此不再盯着外在的神秘力量--天,从自己身上寻找社会变化原因,并在此过程中萌发了人本思想,人不仅成了“神之主”、“国之主”,甚至国君也要“忠于民”、“利于民”。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传统文化也是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任何一个继起的新文化必须对接和传承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性也决定了任何一种思想、任何一种执政理念、治国方略、执政文化的发展、形成等都不可能是空中楼阁,必然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正如习近平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习近平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在习近平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以法治国、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厚重的历史影响。所有这些,都可以在道家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中找到丰富的资源。老子所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不知有之、亲而誉之的善治和以百姓的态度为最高和最后的政治评价标准;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广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治理国家贤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关于养老恤孤制度的思想;孟子的民为贵的思想;贾谊所说的国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命,国以民为力,国以民为功的思想等,都是滋养当下以民为本实践的宝贵思想资源。
  当然,传统的“为民”和我们党提出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阶级实质不同,具体内容也就有了本质的区别。但笔者认为历史文化的继承性是无法割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产生、发展、形成必然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传承之上的提升和创新。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处处体现着我们党“以民为本”的人文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看,一种思想文化的先进与否主要体现在对人(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平等权、受教育权等等)的尊重上。在中国历史上,“人”和“民”有时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当代,作为一种文化哲学价值观,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讲人与物、人与神的关系,而民本则是讲人与人的关系。民是相对于官而言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中国儒家政治哲学的集中表述。这也反映了中国“民本”文化思想有其深厚历史文化渊源。“群众路线”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与人(党员干部与人民)关系的高度概括。
  “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最早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同志在1928年11月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使用了这个概念。1929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负责起草中央给红四军的指示信(九月来信)时,涉及到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其后,对“群众路线”进行初步阐述是在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对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在党的七大上,由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设了一个部分来论述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1956年在党的八大上,我们党对群众路线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第一次把“群众路线”写入了党章,但没有给群众路线作出定义。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高度提炼和概括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群众路线定义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中我们都能切身感受到一代代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强大力量的敬畏,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尊重;也能深切感受到一代代领导集体对满足人民群众权利最大的追求和渴望;也能深切感受到他们浓厚的心怀人民,情系百姓的“民本”思想。其实,这也是他们的一种文化自觉,一种对人民群众关爱的人文情怀。这种文化自觉和人文情怀就使得他们在执政理念建立、制度设计、大政方针的确定等方面都始终把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第一

9 7 3 1 2 3 4 4 8 :
上一篇:廉政文苑:游都江堰
下一篇:赤诚“初心”的生动展示
网站首页 | 网站声明

版权所有:中共天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天水市监察委员会 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05000961
地址:天水市秦州区环城中路6号 邮编:741000 电话:0938-8270404 邮箱:tsjwbgs@126.com;tsjwjys@126.com
技术支持: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天水分公司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6以上版本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