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只读到初小。1960年萍矿招工,他从赣南来到青山煤矿当矿工。虽然在学校接受的文化知识不足,但在后来的岁月中,父亲从没放弃对知识的渴求,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增添色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家庭能解决温饱已不错,一般家庭没钱买书,父亲就经常从矿上图书馆借书回来看。母亲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禁止我们看,但我经不住好奇心的驱使偷偷看这些书,因此屡屡被母亲斥责,好在每次父亲都会前来解救,说爱看书的小孩将来明事理。孩提时文化生活匮乏,最温暖的画面是父亲带着一家子坐车去市区里看电影。记得看完《可怜天下父母心》时,我们兄弟姐妹都泪眼婆娑,无言地牵着父母的手,父母亲白手成家,呕心沥血抚育我们长大,他们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内心。 父亲以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对知识的崇尚。1983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落榜了。那年父亲病重,全身水肿,心脏也有问题,脚下似有千斤重,每走一步都疼得出一身汗,医生说他活不过50岁。当时查不出病因,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医疗水平,矿上只好死马当活马医,让他去疗养。得知我没考上大学,他写了一封回信,不仅没责怪我一句,相反深深自责因为自己患病,没能管好我、鼓励我。看完信我泪流满面,又惭愧又感动。复读一年后第二次参加高考,那天我走路去考点。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似有熟悉的声音在叫我,回头一看是父亲。虽然疗养后他已无生命之虞,但还是行走不便,记忆中此后30多年都是他拖着病腿吃力走路的身影。当时他满头大汗正焦急地大声叫我,原来他发现我没带准考证,母亲又不在家,特地赶过来送给我。不能想象他一路的辛苦和劳累,是一种怎样的毅力支撑他走完这两里多路。我捧着准考证,目送他返回的背影,泪水盈满了我的眼眶。 父亲性情平和,记性特别好,加上经常看书看报,生活中一些诗句或警语经常信手拈来。我的家乡地处丘陵地带,家里种的都是梯田。我们家曾开垦过一块土地,而邻居家的地刚好位于我们家土地断面的斜下方。为了扩大范围,邻居总在下面挖,致使上面塌陷,蚕食我们家的土地面积。母亲很生气,和那人理论了几次,但那人仍然我行我素。我们都愤愤不平,都说要和他拼到底。父亲听了,念了诗给我们听:“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他说清朝张英就有如此见识,我们也不能一时意气用事,为一小块土地犯下大错,给双方家庭带来灾难。一个人不知足,贪念太大,小则惹祸,大则丧命,千万不能放纵自己的贪欲。 父亲临终前两天,我们曾一起聊天。我问他害怕死亡吗,他沉吟一下,说:“此生无憾。你们都已成家立业,我也多赚了20多年寿命。‘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回想父亲的一生,年轻时家庭负担繁重,后来又长期受病魔纠缠。为让我们快乐地成长、让生活改善,他不得不在井下工作,下班后还要去挑土方、开荒种菜,走村串户贩卖东西、摆地摊。他的“千般用”、他的成倍付出、他的苦和累,让自己活出了尊严和价值。(江西省萍乡市纪委驻中级法院纪检组 卢萍) |